世家出身加语言天赋注定乌斯本斯基职业生涯
1886年,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乌斯本斯出生于俄罗斯弗拉基米尔省维亚兹尼基村的一个祭司世家。家中几代人都曾担任祭司一职。追随父亲的脚步,乌斯本斯基于1907年以模范生的身份毕业于弗拉基米尔神学院,加上外语方面的天赋,一切注定了他未来的职业生涯。
当时,俄罗斯东正教教会远东地区急需传教士,于是德米特里决定前往。然而,为了能在当地的满洲人中传播教义,作为东正教牧师还需要掌握熟练的汉语、蒙古语和朝鲜语。因此,德米特里·乌斯本斯基作为一名学生被分配至符拉迪沃斯托克拉扎列夫东方语言学院学习汉语和蒙古语。毕业后,乌斯本斯基已至少掌握三门新的语言,并于1913年回到家乡弗拉基米尔省。
“中国的布道者”
这位年轻的牧师在与家人进行短暂的相处之后,再次回到远东地区,这也是他最后一次与自己的亲人见面。乌斯本斯基被任命为哈巴罗夫斯克附近一个名叫尼科洛-亚历山大村(Nikolo-Alexandrovskoe)的教堂牧师。同一时间,他开始在哈巴罗夫斯克妇女中学做演讲。1917年,乌斯本斯基开始在俄罗斯岛、彼得大帝湾、日本海,以及符拉迪沃斯托克要塞等区域进行传教。1920年内战时,乌斯本斯基被派往中国天津从事行政和传教工作,并进一步提升汉语水平。在天津长达7年的工作和生活使得乌斯本斯基达到精通汉语的程度。他甚至编写了一本汉语课本和词汇量极大的俄汉词典。他的传教士同事们戏称他为“中国的布道者”。
1927年3月,乌斯本斯基被正式分配至俄罗斯教会工作,并被派往北京履行使命。白军被击败后,50多万俄罗斯难民从远东地区和中亚地区涌入中国,因此在中国工作的东正教教士的首要任务为照顾自己的同胞。
从北方到南方 从香港到马尼拉
北京工作7年之后,德米特里·乌斯本斯基已荣升为大祭司。1934年,他被派往中国南方地区工作,为当地定期举行活动,提供东正教服务。在中国这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东正教教职人员十分缺乏。上海东正教教士前往香港、广州和澳门地区传播教义,提供服务,更是分身乏术。乌斯本斯基为东正教在这一地区的传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赢得了当地东正教教众的尊敬和支持。在他的努力下,该地区又成立了3个新的分会,即:因拥有圣母圣像而得名的香港彼得罗巴甫洛夫教会、广州“意外之喜”教会,以及澳门托洛茨基教会。此外,乌斯本斯基还分别于1934年秋天和1937年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和澳门成立东正教教会。该地区东正教教会总部设在香港,乌斯本斯基还为当地儿童和成人开办了教堂唱诗班和主日学校。
{***}
1970年1月17日上午,德米特里•乌斯本斯基大祭司在香港辞世。图中:德米特里•乌斯本斯基大祭司墓碑的一角。
“为了我们的胜利!” 香港20年坚守信仰
在伟大的卫国战争期间,德米特里·乌斯本斯基在自己的布道中表达了对红军的支持,并希望苏联能够战胜德国纳粹。他还曾公开表示对摧毁马尼拉东正教教堂的日军的抗议。1945年,乌斯本斯基的教区开始受莫斯科教会直接管辖。1949年中国革命胜利后,第一波俄罗斯移民担心遭到镇压,开始纷纷离开中国移民至澳大利亚、巴西和加拿大等地。很多人建议乌斯本斯基也逃离中国,但他本人表示不愿意放弃自己的教区。
之后,德米特里·乌斯本斯基经历了长达20年的精神孤立,直到1968年,俄罗斯东正教对外关系联络部门负责人、扎拉伊斯克主教珠文莱(Bishop Juvenaly of Zaraisk,)途经香港前往日本出访时才与乌斯本斯基所在教会取得联系。此时的乌斯本斯基健康状况严重恶化,已无法独立布道,但仍旧带着所有的勋章与来自莫斯科的年轻大祭司进行会面。
1970年1月17日上午,德米特里·乌斯本斯基大祭司在香港辞世,距离自己84岁生日只差一天。这位受人尊敬的牧师和传教士被埋葬在外国人的殖民地坟场。然而9年后,由于一个公路项目需通过该地区,坟场将被夷为平地,乌斯本斯基的追随者向香港总督爱德华·理查德·施赖尔(Edward Richard Schreyer)提出请求,将德米特里大祭司的骨灰迁移至不受施工干扰的地方。施赖尔的目前为乌克兰的东正教移民,因此他答应了这一请求。
精神永存 使命仍将延续
德米特里·乌斯本斯基去世之后,香港东正教教会主殿被关闭。使徒彼得和保罗的敬拜像被移至澳大利亚墨尔本新成立的三一教区。直至2004年,香港地区的东正教教堂才得以重新开放。莫斯科东正教教会对外联络部负责人、曾担任东南亚大祭司的迪奥尼西·波兹德尼耶夫(Dionisy Pozdnyaev)被派驻香港教区主持管理相关工作。2008年,墨尔本三一教堂会众将彼得和保罗圣像交还给香港教区。在简短的交接仪式中,专门提到了德米特里·乌斯本斯基大祭司所做的贡献,并指出他的使命将继续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