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侨民的历史与现在

2011年11月28日
【 字号:
最近,关于在中国的俄罗斯侨民的讨论变得越来越流行。学校中、街道上、地铁里,蹦到我耳中的“中国”这个词,也不再仅仅和轻工用品、山寨手机等联系到一起。上世纪30年代在中国生活过的俄罗斯侨民,已经越来越成为俄罗斯民众茶余饭后谈论的对象。由于政治原因,这些在俄国内战期间流亡在外的俄罗斯侨胞 与国内的联系长期中断,无法回到自己的家乡。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在异国他乡的生活状况如何?精神状况如何?他们是否也为中俄两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在中国的生活又与现在俄罗斯的中国侨民的生活有何不同?这一个个问题都牵动了现代俄罗斯人民的心,也牵动了我的心。
1930年代的香港 [俄]D.多姆拉切夫/作
1930年代的香港 [俄]D.多姆拉切夫/作
http://tsrus.cn/450325

扫一扫

      2011年11月27日,带着这种种疑问,我走进了俄罗斯国家东方民族艺术博物馆,观看了“俄罗斯——中国”展。一进入展厅,满眼的中国传统服饰、中国家居用品、中国艺术品让我仿佛又回到了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但是站在那几件结合了欧式风格的睡衣、礼服和那几幅有着西方绘画风格中国民俗油画前时,我才突然醒悟,这里展出的不仅仅是纯粹的中国艺术品,更是对上世纪30年代,生活在中国的一个俄罗斯侨胞群体生活的真实反映,是他们在在中国生活的写照!

      让我不得不感叹的是,他们竟然如此深的融入到了中国民众的生活当中!在那一件件设计出色的礼服上,在那一幅幅手法细腻却内容质朴的油画中,迸发出来的是中俄两国文化融合的火花!

      据展馆的工作人员介绍,十月革命后,大批俄国侨民流亡到了世界各地,其中不乏沙皇时代的贵族、将军、地主、企业家、银行家及其后裔,也有普通军人、职员、医生、演员、艺术家和其他知识分子。在欧洲,俄侨主要集中在巴黎、伦敦、柏林、布拉格、索非亚等地。在中国,俄国侨民则多半居住在哈尔滨、大连、上海、北京、天津、青岛等大城市以及新疆等地。

上海最老的俄国面包房

      哈尔滨和上海,是各个俄侨团体的主要聚集地。从照片上来看,在中国,俄侨基本也是过着聚居的生活,他们有自己的圈子,有自己的团体。在上海,一部分俄罗斯侨民进入了当地的工业企业,以及各个租界的政府部门工作;另一部分却跻身商界,从事女帽头饰、女服童装制作、男子服饰、面包房和西式食品、钟表和珠宝首饰等行业的工作。仅1926年至1928年间,俄侨在霞飞路就开设了15至20家小百货店、30家服装店、10家食品店、5家大型糖果店、5家药房、5家钟表首饰店、5家理发店,以及小吃店、饮食店、糕点铺、报亭、照相馆、花店等。除了在商业领域的发展,俄侨在其他领域也开始崭露头角。上个世纪20年代末,上海一流医师、建筑师、工程师中,俄侨占10%以上。俄侨医院的开业医师人数由1920年的2人,增至1930年的32人,职业护士达到45人。1940年,俄侨中已有58名开业医师,50名牙医和7名兽医。

1946年上海,这位苏俄革命时期来到上海的白俄贵族穿着名贵的皮草坐在人力车上。摄影:LIFE

      在艺术界,由于中国东北被日军占领,许多音乐家、舞蹈家、画家从东北迁居上海,各类俄侨文艺团体纷纷成立,俄侨在上海的文艺活动十分活跃。上个世纪20年代后,在俄国音乐家的努力下,上海市民逐渐开始认识和了解俄国音乐。在公共租界工部局乐队成员中,60%是俄国人。1926年成立的法租界公董局管乐队中,大部分成员也是俄国人。1927年成立的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中,扎哈罗夫、托姆斯卡娅等俄侨专业音乐人员在该校授课,学校中的外籍学生几乎全是俄国侨民。扎哈罗夫、阿克萨科夫、普里贝特科娃等人发起组织的俄国音乐教育协会,为俄国音乐在中国的普及做出了重要贡献。1931年9月俄国室内剧团成立,1933年更名为俄国话剧团。该剧团由表演艺术家、导演托姆斯基和音乐家普里贝特科娃主持,1933年至1934年间,公演了24部话剧。另外,谢罗夫、曼热莱、埃利罗夫等大批俄侨芭蕾舞演员定居上海,使得上海的芭蕾舞剧发展在上世纪30年代盛极一时。1918年,俄国画家卡尔梅科夫在汇中饭店举行画展,使上海市民首次认识了俄国绘画艺术。之后有波德古尔斯基、基奇金等许多俄籍画家在上海开办画展。此外,俄侨美术家积极参加上海许多大型建筑物的设计装饰工作,其中有波德古尔斯基参加设计的沙逊大楼、法国夜总会,亚龙设计的法租界内圣尼古拉耶夫古教堂,利霍诺斯设计的圣母大教堂等。

奥西波夫珠宝、钟表、眼镜店门面

      看着这一张张照片所呈现的历史,我们不得不承认,上世纪30年代居住在中国的俄罗斯侨民们为当时中国各领域的发展,特别对艺术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与现在旅居俄罗斯的中国侨胞相比,上世纪30年代在中国生活的俄罗斯侨民数量更多,职业覆盖面更广,生活融入度也更深。不仅在工商业领域,而且在文化、艺术等领域,他们都为中国社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这些,都是现在旅居在俄罗斯的中国侨民所无法比拟的。

上海俄侨第一公学。

      想想现在旅居俄罗斯华人,人数同样不少,大多集中在柳布林诺、萨达沃、莫斯科中国大市场等处。很多人都在开办公司从事中国商品批发业务;这里也有中国大型国企的俄罗斯分公司,规模虽大,但是数量太少;还有零零散散的几所由当地华人开办的中文学校;而文化交流方面,也只有偶尔来的文化团队在俄罗斯剧院进行过为数不多的表演。相比较而言,旅居俄罗斯的中国侨胞对俄罗斯社会的融入还很不够!

      我多么希望,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和旅居俄罗斯的中国同胞们,能够以上世纪30年代在中国生活的俄罗斯侨民为榜样,一起努力,为中俄两国经贸往来的深入,文化交流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赵菲

《透视俄罗斯》网站及其所有方《俄罗斯报》拥有网页发布所有信息和资讯的完全版权。未经过《透视俄罗斯》网站编辑书面同意禁止转载。联系邮箱:info@tsru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