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在5年前,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市才发展成为一座拥有百万人口的城市。市内的街道两旁鳞次栉比地坐落着拥有两人高的大门和雕花百叶窗的19世纪木质建筑、斯大林式的各色房屋、体育场馆和新落成的建筑。路上行人很少。周围是飘散着灰尘的干燥空气,使人有种始终停留在同一个地方的错觉。只有被当地人尊称为"老爹"的波涛汹涌的叶尼塞河有时能将这边的空气吹到对岸去。
一股文化变革之风突然吹乱了西伯利亚的宁静,就像是要将所有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居民都聚集在图书展销会上。今年已经是第七次举办这一重要展会。观众参加研讨会,提出问题并寻求建议。人们还带来了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在这里玩耍,为他们朗读有关充满好奇心的猴子乔治的童话故事。此外,人们不仅在这里听别人朗诵诗歌,还尝试向其他人朗诵自己的诗歌。当然,还少不了要购买书籍。
曾经在夏季和冬季横穿西伯利亚并写出《西伯利亚游记》一书的美国人伊恩·弗雷泽(Ian Frazer)成为本届展销会的一大亮点。他的见面会读者爆满,而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当地居民甚至根本不想让他离开。弗雷泽多次表示,西伯利亚居民完全不像外界所说的那样待人严肃。"他们很友好而且充满好奇,每个人都想和我说话。也许,其中一部分原因是我去过很多小城镇,而那里的人从来都没有见过美国人"。
显然,在国外谈到西伯利亚,除了寒冷以及监狱众多以外,几乎再没有其他相关介绍。纽约甚至用西伯利亚一词形容餐馆中位置最差的座位。弗雷泽坦言:"为了讲述有关西伯利亚的许多有趣内容,必须首先打破固有印象,然后才能详细解释什么是叶尼塞河,什么是贝加尔湖,以及那里有多么美。"弗雷泽认为,西伯利亚的俄罗斯才是真正的俄罗斯。
摄影:Alexandra Guzeva
对弗雷泽而言,十二月党人(参加1825年12月举行的圣彼得堡起义的革命者被判处流放西伯利亚服苦役)事件是有关西伯利亚最令人难忘的历史事件之一。"我曾经在伊尔库茨克参观当地为十二月党人而建的博物馆,他们的悲惨命运让我如此震惊。我读了所有能够找到的有关他们的书籍,甚至借助字典读完了雅库申的俄文版回忆录,做完这些用去我18个月的时间。"
然而,展会观众以及组织方——普罗霍罗夫慈善基金会的注意力并非只被这位美国人所吸引。开幕式上,一场行为艺术表演以寓言的形式向观众们展示了出版物如何将所有民众和时代团结在自己不可动摇的权威之下,以及如何带来和平与繁荣。
本届展会举办了多场与将出版物翻译成其他各国语言有关的见面会和报告会,旨在尽可能多的人能够了解相关内容。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市组织了德语翻译大师班,参与者在本届展会上展示了学习成果——一小段文章的文学翻译文本。该大师班可被视为由慈善基金会创始人伊琳娜·普罗霍洛娃发起的"Transcript"计划中的第一个"和弦",其目的旨在向海外推广俄罗斯文学。
该计划中的大部分内容涉及诗歌翻译——这一最复杂的翻译类型。为了便于对诗人阿列克谢·帕尔西科夫(Aleksey Parschikov)的诗歌进行讨论,其英文及德文译者——诗人叶甫根尼·奥斯塔舍夫斯基(Evgeny Ostashevsky,来自纽约)和亨德里克·杰克逊(来自柏林)也来到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市。他们与帕尔西科夫的同事、朋友和崇拜者一同讨论这位年华早逝的诗人的创作。其间,杰克逊还为大家朗动了自己的译作。
俄罗斯文学概况 》》》 |
为纪念诗人阿尔卡季·德拉戈莫先科(Arkady Dragomoschenko),展会期间举办了专门的见面会活动。早在上世纪90年代,这位诗人便于美国女诗人琳·海基尼安(Lyn Hejinian)共同开启了美俄两国之间的首次文化和诗歌交流。
此外,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还为年轻的诗歌翻译家提供了发言的机会。他们将自己的诗歌实验作品以及多首诗歌的不同翻译文本介绍给读者。《翻译》丛刊编辑帕维尔·阿尔谢尼耶夫(Pavel Arsenyev)指出:"大家争相提升理论水平促使诗歌领域新的先锋派的产生。"
在"博物馆之夜",年轻的诗人们与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博物馆中心共同推出的与词语有关的视频表演成为本届图书展的另一项重要活动。诗人尼基塔·萨福诺夫(Nikita Safonov)说:"诗歌现在已被迫与其他艺术形式接轨。我们试图展现它的多面性以及翻译文本的多义性,同时还需要保留作者原文中的双关语。"
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市完全不需要为图书走向灭亡及其内容转化为数字形式感到担忧(这也是莫斯科国际图书博览会的主要议题之一)。伊琳娜•普罗霍罗娃表示:"纸质书籍的消亡并不会很快来临。优秀图书出版物不会遭遇这一问题。举办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图书展销会的首要目的就是将好书带到这个人们仍热爱阅读的地方来。一天天明显变空的展位以及离开展馆时面带笑容、双手拎满书的观众就是最好的例证。"
普罗霍罗夫基金会表示,希望展会能够推动政府做好城乡书籍资源配置工作,这将为其他地区树立积极的榜样。最终,用什么载体读书并不这么重要,重要的是有内容可读。| www.tsrus.cn/29923 |
本文为《透视俄罗斯》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