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地版本
2024年11月04日
此次在克里姆林宫举办的展览,是俄罗斯首次展出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这批独特展品共145件,分为“食自八方”“茶韵酒香”“琳琅美器”“烹饪有术”和“礼始饮食”五个主题展区。通过这些展品,参观者可以了解到构成中国人饮食基础的粮食作物,认识中国与饮酒和饮茶有关的千年传统,了解其烹饪技术,领略其食器制作工艺,探究与饮食相关的中国礼仪。
鼎足有侧纹,纹饰呈相互缠绕的方形螺旋状。春秋时代。 / Ekaterina Yakusheva
圣母升天钟楼展览区介绍中国的丰富物产,展示众多古代烹饪技术,追溯食器的演变历程,让观众对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形成初步认识。不同时代的鼎、烤架、蒸锅、釜、煎锅、炉子模型、烘焙模具等,直观地展示了中国从史前到现代的烹饪技术发展历程。这里还陈列着独特的考古文物,如汉代(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陶仓模型。通过这个模型,展览参观者可以想象古代中国的粮食(大米、小米、小麦和大豆)储存系统有多么完善。
带有刺绣边缘的女士掸族上衣。清朝(1644-1911年)。 / Ekaterina Yakusheva
展览中的墓葬用品(明器)可以帮助现代观众详细了解不同时期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国古代人讲究“事死如事生”,因此墓葬中会放入逝者生前用品及模仿其日常生活环境的生活物品模型,如谷仓模型、牲畜圈舍模型、动物塑像及盛放食物的食器模型。展览的一个特别部分专门介绍中国的主要饮品——酒和茶。其在中国的历史已达数千年。展品让观众了解到使用这些饮品的各种容器,并看到其使用特点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化的。
陆明彦宴席上的酒杯和托盘。清朝,1654年。筷子,一套五双。元朝(1271-1368 年)。 / Ekaterina Yakusheva
对中国人来说,食物的味道固然重要,但用餐仪式感和美感同样重要。餐具在其中无疑具有关键作用,因为菜肴是用它们盛放的。宗主教宫展览厅展出陶制、瓷制、青铜、金质、银质和玉质餐具和礼器。展品中还有罕见的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前476年)青铜鼎。其中一个鼎上有交织的方形螺旋纹饰,另一个则有象头纹饰。有多少鼎决定着主人的社会地位。
/ Ekaterina Yakusheva
“食味中华——中华古代饮食文化展”在2024-2025年俄中文化年框架内举办。该展览可以说是对2024年11月在北京开幕的“俄宴风华——克里姆林宫藏饮食文物精品展”的回应。展览开幕式上,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博物馆馆长叶莲娜·尤里耶夫娜·加加林娜、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张伟明及策展人之一杨悦(音)女士致辞。杨悦女士说,希望这个项目能成为中俄人民友谊和相互理解的桥梁,因为俄罗斯人将通过展览看到中国文化的真实面貌,对其有更深入的了解。克里姆林宫博物馆“食味中华——中华古代饮食文化展”将展出至8月17日。
需浏览俄文原文稿件,请登陆《rodina》网站
| www.tsrus.cn/682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