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乐与“非可乐”:俄罗斯人餐桌上的外国饮食

2014年6月12日
【 字号:
最近二十多年来,俄罗斯人的饮食中多了许多“舶来品”,而且在其充满异国情调的名字背后往往隐藏着苏联时期的旧内容。
制图:Konstantin Maler
制图:Konstantin Maler
http://tsrus.cn/450999

扫一扫

"铁幕"落下催生菜单变化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铁幕的落下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俄罗斯人的菜单发生了明显变化。新开张的饭店和咖啡馆试图用充满异国情调的新鲜事物来吸引顾客。虽然现在很难将麦当劳称为新奇事物,但正是它在俄罗斯开创了外来餐饮的先例,标志着西方饮食标准在俄罗斯的出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莫斯科第一家麦当劳的门口排起了一眼望不到头的长队。人们就像是去高级饭店一样趋之若鹜去品尝不同寻常的"汉堡包"。买到可乐加冰的人尽管不习惯也会把冰也吃掉,因为觉得自己为冰付钱了。

今天,大量的麦当劳(在俄语口语中有时讽刺其为"麦克老鸭"(McDuck))快餐店早已不是高级饭店,更像苏联时期所谓的"路边店"(可以"顺路"进去快速填饱肚子的地方)。如今它属于"快餐"(Fastfood)类食品,但这个词并没有相对应的俄语。另一种十分普及的西方快餐是热狗(Hotdog)(这个词从2001年开始被收录到俄语词典中),甚至直接在街头出售。常见的还有比萨饼,人们一般在比萨饼店(Pizzeria)吃或叫外卖,街边小店中则售卖各种三明治(其中包括长长的法国面包三明治)。今天莫斯科快餐业的"新宠"是"肉丸"(Meatballs),比做汤的丸子稍大,比米粉混合牛肉的肉丸稍小。

工作日的白天,咖啡馆和餐馆会提供便宜的"商务午餐"(Business lunch),一般由四样食物组成。苏联时期,同样的服务被称为"中午套餐"。带上一大桶"爆米花"(Popcorn)去电影院的传统则是苏联之后形成的。今天品种繁多的"薯片"(Chips)在苏联时期只有一种,叫"脆土豆片"(该产品作为一个怀旧品牌至今仍有生产)。在苏联时期流行的西红柿酱,当时叫做"Tomato sauce",现已被其外文名"Ketchup"取代。意大利餐中的面食只是最近才或多或少地开始使用其广义名称"面"(Paste),以前则被称为"意大利面"(Spaghetti),苏联时期则干脆叫"通心粉"(Macaroni)。例如,当时类似于意大利肉酱面(Spaghetti bolognese)的一道流行主食被叫做"水兵通心粉"。意大利肉酱千层面(Lasagne)和西班牙海鲜饭(Paella)在俄罗斯也有,但比较小众,像意大利小方饺(Ravioli)一样,被认为是传统饺子的一种变形。

变化的还有餐饮传统与文化

中餐馆则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来这里用餐的客人会吃到面条汤加"馄饨"(Wonton),还能品尝肉馅或蘑菇馅"点心"(Dim sum)。日本餐厅也很流行。据说,俄罗斯人吃掉的"寿司"(Sushi)和"寿司卷"(Rolls)比日本人还多。而"快餐店"(Bistro)一词在俄国和法国的"饮食互动"历史中也很有意思。据传说,俄国士兵打败拿破仑军队进入巴黎后不想把时间浪费在漫长的午餐上,于是对咖啡馆老板说:"快点(Bystro)!"于是当时的街头快餐店开始被称作"Bistro"。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这个词"回"到了俄罗斯并出现了一个叫做"俄罗斯快餐"(Russkoe Bistro)的连锁店,专门提供馅饼和饺子,堪称俄式"麦当劳"。以前俄语中新出现的"饮食词汇"大多是借用法语词,如今则大部分来自英语。这可以从当今俄罗斯文化向英语文化看齐的总体倾向中找到解释。

再谈一谈饮品。苏联时期的人们都喝过果汁,现在还能喝到"鲜榨果汁"(Fresh)。苏联时期的咖啡有两种:黑咖啡(非常少见)和咖啡加牛奶(随处可见但更像一种带咖啡味道的浅棕色液体)。现在人们可以在意式浓缩咖啡(Espresso)、美式咖啡(Ameircano)、拿铁(Latte)、卡布奇诺(Cappuccino)之间自由选择,有时还会有芮斯崔朵(Ristretto)。

第一种苏联国产"可乐"的出现是一个里程碑事件。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前,新罗西斯克建起了一家百事可乐生产厂。这种饮料此前在苏联宣传中被视为敌对的资产阶级文化的一个腐朽元素,此后却垄断了苏联的饮料市场,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苏联解体后可口可乐才进入俄罗斯市场与百事可乐相竞争。除了这两大超级品牌外,市场上还出现了大量模仿式的"伪可乐"(如今笔者能记得的只有早已消失的"赫尔希可乐"(Herschi-Cola))。

最近几年,用国产天然饮料取代进口清凉饮料的广告非常多,其中最常见的是用自然发酵法酿造的传统格瓦斯。有个格瓦斯品牌叫做"Nikola",其广告词使用了诙谐的双关语:"格瓦斯不是可乐,要喝就喝Nikola(非可乐)!"。| www.tsrus.cn/34863 |

 

本文为《透视俄罗斯》专稿

作者:阿列克谢·米赫耶夫(Alexey Miheev)

《透视俄罗斯》网站及其所有方《俄罗斯报》拥有网页发布所有信息和资讯的完全版权。未经过《透视俄罗斯》网站编辑书面同意禁止转载。联系邮箱:info@tsru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