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艺术家尼古拉·康斯坦丁诺维奇·洛里奇(Nikolay Konstantinovich Roerich)不只作为画家,而且还作为考古学家、舞台设计师、作家、哲学家和旅行家被载入史册。他一生创作了约7000幅画作和约30卷文学作品,其画作收藏在俄罗斯博物馆、特列季亚科夫画廊、东方人民艺术博物馆以及全世界私人收藏家手中。
向下滚动查看更多
尼古拉·洛里奇
尼古拉·洛里奇1874年生于圣彼得堡,父亲是著名公证人和社会活动家,其先祖是十八世纪初在俄罗斯定居的俄罗斯化丹麦-挪威氏族,母亲出自商人家庭。尼古拉从小接受良好教育,八岁进入圣彼得堡最好的私立学校圣彼得堡卡尔·冯·梅学校。/ 《大罗斯托夫》。
尼古拉·洛里奇
尼古拉从小就读了很多书,对历史和考古学感兴趣,在郊外庄园度假时,收集矿物和植物标本,画出地形图,开展挖掘工作并详细描述了其发现。此外,他还满怀热情的记录下了一些从当地居民那里听到的勇士赞歌、传说和民间故事。后来这些内容就成了他画作的主题。/ 《建设帆船》。
尼古拉·洛里奇
第一个注意到尼古拉艺术天分及其绘画爱好的是洛里奇家族的朋友、雕塑家米哈伊尔·米科申(Mikhail Mikeshin)。他也成为尼古拉·洛里奇的第一位老师。/ 《巡逻》。
尼古拉·洛里奇
父亲不赞同儿子对绘画的兴趣,希望尼古拉继承家族事业。尼古拉·洛里奇没有不服从父母的意愿,考入了圣彼得堡大学法律系,但同时也通过了帝国艺术学院的考试。其第一个较大成就是作为毕业论文的画作《急使》:洛里奇凭这幅画作获得艺术家称号。帕维尔·特列季亚科夫(Pavel Tretyakov)买下了这幅画作收藏。1897年洛里奇从艺术学院毕业,一年后大学毕业。/ 《急使》。
尼古拉·洛里奇
尼古拉·洛里奇上大学时就成了俄国考古协会会员,参加过俄罗斯许多地方的挖掘工作,研究民间文艺创作。1892年起洛里奇独立开展考古挖掘,1903年动身在俄罗斯进行全国旅行,足迹遍及40多个以古迹闻名的城市。旅行中洛里奇研究了俄罗斯文化的根源,拍摄了许多文物古迹,写下了一些关于古代俄罗斯艺术珍宝的文章。/ 《第聂伯河上的斯拉夫人》。
尼古拉·洛里奇
尼古拉·洛里奇的作品不仅有古代俄罗斯题材。他还研究过东方哲学,收藏有日本艺术品,写过一些关于日本和印度的随笔,创作了许多东方题材画作。/ 《喜马拉雅山,粉色山脉》。
尼古拉·洛里奇
洛里奇在艺术作品中将象征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特别注重色彩。他基本上摒弃了油彩,而是选择用水胶颜料作画,并尝试使用色料成分。许多评论家注意到其作品的原创性。1907年到1918年俄罗斯和欧洲发表过九篇关于洛里奇创作作品的专题论文和数十本艺术杂志。/ 《我们不会害怕》。
尼古拉·洛里奇
1916年因患重病尼古拉·洛里奇在医生的坚持下全家(与妻子叶莲娜、两个儿子尤里和斯维亚托斯拉夫)移居芬兰,但1917年革命后芬兰关闭了与俄罗斯的边境,洛里奇一家从此与苏联隔绝。他们1919年移居伦敦,在那里成为神秘的神智学协会成员。/ 《蓬卡哈尤》,芬兰,1907年。
尼古拉·洛里奇
尼古拉·洛里奇和妻子叶莲娜创立了新的哲学理论“活着的道德”,其主要理念是人类进化的意义在于精神启蒙和完善,因此保护和宣传精神文化价值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任务。/ 《火瑜伽》。
尼古拉·洛里奇
一年后应芝加哥艺术学院院长邀请,尼古拉·洛里奇携全家移居美国。他在美国30个城市组织了大规模巡回展览,为芝加哥歌剧院绘制服装和舞台布景草图,讲俄罗斯艺术、道德和美学教育课。/ 《红马》。
尼古拉·洛里奇
1923年洛里奇离开美国来到巴黎,后又移居印度并在那里组织大规模中亚考察。其间他在亚洲各地开展考古和民族志研究,研究了一些稀有手稿,收集了许多语言学材料和民间文艺创作作品,描述了当地的风俗习惯,写了几本书,其中《亚洲之心》《阿尔泰-喜马拉雅》,根据考察路线题材创作了约500幅画作。/ 《喜马拉雅山,夕阳西照的山脉》。
尼古拉·洛里奇
1928年洛里奇编写了保护文化遗产公约草案《洛里奇公约》。该公约成为首个致力于保护文化遗产的国际协议以及二战前被国际社会所接受的唯一一个该领域协议。洛里奇凭该公约两次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但最终未能获奖。/ 《西藏,山中的庙宇》。
尼古拉·洛里奇
洛里奇1935年末起定居印度。这段时期成为其创作成果最丰富的时期之一,12年内创作了1000多幅画作。洛里奇直到去世一直生活在印度,1947年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库鲁河谷离世。/ 《尼古拉·洛里奇肖像》 艺术家的儿子斯维亚托斯拉夫·洛里奇所作。
尼古拉·洛里奇
圣彼得堡的俄罗斯博物馆、莫斯科的特列季亚科夫画廊和东方人民艺术博物馆可以看到尼古拉·洛里奇的作品。此外,1992年莫斯科还成立了一个有自己博物馆的洛里奇国际中心。/ 《维亚萨 坤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