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明迁徙的十字路口:细数克里米亚的千年历史 (之二)

2014年3月29日
【 字号:
自辛梅里安民族在公元前12世纪定居克里米亚半岛起,风光旖旎的克里米亚见证了斯基泰、陶蕾、古希腊、古罗马、匈奴、鞑靼、土耳其、罗斯等文明的兴衰。同时,这些文明也为克里米亚带来多样的文化瑰宝。《透视俄罗斯》梳理克里米亚的千年历史,邀您品味各具风情的文化遗迹。
雕凿出的洞穴城市。图片来源:Getty Images/Fotobank
雕凿出的洞穴城市。图片来源:Getty Images/Fotobank
http://tsrus.cn/449461

扫一扫

雕凿出的洞穴城市

克里米亚山脉是阻挡匈奴骑兵占领整个半岛的天然屏障。当地人建造洞穴城市以逃避游牧民族的杀戮,其中许多城市直到18世纪仍然存在。在克里米亚的许多地方,游客能看到直接从石灰岩上雕凿出的洞穴、寺庙、水井、房屋、楼梯和整条街道。

保存最完好的是建于公元6世纪的楚浮特卡勒(Chufut Kale,犹太城堡)。数个世纪以来,这个城市曾是鞑靼人、土耳其人、基督徒的居住地,最后为犹太族群的迦来特人所占。楚浮特卡勒遗迹包括防御要塞、脱脱迷失可汗之女的陵墓、长80米的地下长廊、深30米的井、古代清真寺遗迹、一些古屋、古迦来特族的墓地、圣橡树林。距楚浮特卡勒不远的是圣母升天修道院。这是克里米亚最古老的修道院之一(建于公元7世纪),其内部有五座教堂,数座小教堂和很多寺院,均是在山体上雕凿而成。

溶洞里的古修道院

另一个著名的洞穴修道院是切尔特·科巴修道院(Chelter Koba),是由逃离拜占庭的修道士怀着对圣象的崇敬之情而建造的。膳房、厢房和仓库均是在崖壁上雕凿而成,修道院的正殿则位于溶洞内。这是克里米亚最大的洞穴教堂,面积达150平方米。泰佩克尔曼古(Tepe Kermen)定居点距巴赫奇萨赖5公里,坐落在同名山峰上。这里的山体被凿出250多个洞穴,从饲养牲畜的马厩到瞭望塔应有尽有。不远处是历经上千年的洞穴修道院——卡其卡隆( Kachi Kalon)。在特尔诺夫卡村附近的岩壁上则建有洞穴修道院舒尔丹(Shuldan)。那里除了教堂,还有巨大的酒窖。

古城埃斯基克尔曼(Eski Kermen )以三骑士洞而闻名:其内的一幅壁画讲述了基督教圣徒西奥多·斯特拉提拉图斯、格奥尔基·波贝多诺赛茨和迪米特里·索尔努斯基的故事。洞内藏有一口深井,是遭围困居民的藏身之地。这个人工挖掘的竖井共有77个台阶。克里米亚旅游线上最引人入胜的古迹是芒古卡勒(Mangup Kale),这一景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独特历史景点名录。这座要塞是拜占庭人于公元6世纪所建,曾被拜占庭人、斯基泰人和可萨人占领。要塞城墙、防御塔和凿自岩石的囚室、最后一位要塞堡主的宫殿都保存完好。

古罗斯的洗礼地

公元9世纪,西里尔文的创造者西里尔来到克里米亚。在这一时期,斯拉夫的罗斯部族也出现在半岛上。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就在这里受洗。罗斯人在克里米亚的统治随着波洛夫采夫人的到来(12世纪)而告终,后者的语言是现代克里米亚鞑靼语的前身。此后,半岛被蒙古鞑靼人占领,伊斯兰教也随之在克里米亚传播。一个世纪后,热那亚人买下半岛的部分土地,以加强自己对丝绸之路的控制。热那亚人的遗迹仍可在苏达克看到,最典型的标志是有600年历史的热那亚要塞。其中一些塔楼仍然装饰着刻有建造者名姓的牌匾。

图片来源: Getty Images/Fotobank

1475年,奥斯曼帝国将克里米亚汗国变成自己的受保护国,直到三个世纪后沙俄在俄土战争(1768年至1774年)中获胜才结束。至此,奥斯曼土耳其人对克里米亚的统治告终,克里米亚半岛成为沙皇俄国的领土。

巴赫奇萨赖的泪泉

奥斯曼时代的可汗古都巴赫奇萨赖(花园城)是克里米亚最著名的景点之一。因普希金作品而享有盛名的的泪泉正位于巴赫奇萨赖的主殿内;其内还包括金色喷泉、精灵喷泉、后宫宫室等。

图片来源: Getty Images/Fotobank

此外,城中还有大量9世纪的清真寺、汗王墓地、18世纪克里木可汗(Khan Krym Girey)爱妻的陵墓、猎鹰塔和美术馆等。

| www.tsrus.cn/33191 |

本文为《透视俄罗斯》专稿

作者:斯涅让娜·舍尔斯久克(Snezhana Sherstyuk)

《透视俄罗斯》网站及其所有方《俄罗斯报》拥有网页发布所有信息和资讯的完全版权。未经过《透视俄罗斯》网站编辑书面同意禁止转载。联系邮箱:info@tsru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