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地版本
2025年6月30日
今天本应是柳德米拉·古尔琴柯九十岁诞辰。她生前不喜欢谈论年龄,尤其是对女人、演员、明星而言,几乎无法想象她会变老。她一生急匆匆,仿佛要在有限时间里尽可能多地完成、观察、发现,并把所得献给观众;而她的潜力始终未被完全展现。
导演们直到《老墙》后才真正看到她在戏剧上的分量。尽管她早已在其他影片中证明自己,人们仍固执地把她当成《狂欢之夜》的列诺奇卡。她在《巴利扎米诺夫的婚姻》中创造的“会走路的折叠尺”式肢体语言,首次展现她惊人的喜剧天赋;四十二岁时,她又凭《个人专场》的查尔斯顿舞展示了苏联电影少见的歌舞滑稽风格。她善于从日常观察中积累素材,在《爱情与鸽子》中,通过即兴与自创细节构建拉伊萨一角,许多台词最终成为民间俚语。
古尔琴柯将人生视为与命运的对抗。她在轻歌剧与音乐化的角色中光彩夺目,在《战时之歌》中甚至令同行嫉妒。她往往是角色的共同作者:对真实的判断极其敏锐,因此与导演关系常有摩擦。有时她的固执被证明是正确的,如在《机械师加勃里洛夫心爱的女人》中,她坚持角色的逻辑而反对剧本原结局。
音乐剧是最适合她的类型。自童年起,她便能从声响中捕捉节奏,音乐能使她全身充满能量。若她在年轻时遇到善于开发此类才能的制片人,她可能会在世界范围内大放异彩。然而苏联没有“百老汇”,她只能在真空中歌舞。评论界重正剧轻音乐片,观众虽喜爱她的音乐片,却将严肃角色视为“真正演技”,因而她真正的音乐剧作品数量很少。
她性格强烈、自我要求严苛,对合作伙伴也一样。她把经历写进书中,为角色亲自缝制服装、创作歌曲。她的才能众多,却不会两面三刀,因而难以平稳生活,只能燃烧式地活着。她早早预感到艺术生命的终点,在《掌声,掌声……》中扮演“过气女演员”时甚至带着宿命感。
命运的关键一刻发生在莫斯科制片厂的走廊里:厂长皮里耶夫注意到刚被否决的她,把她带回化妆间要求重新试镜——于是《狂欢之夜》诞生,明星古尔琴柯随之诞生。而如果那天他走了另一条走廊,一切也许完全不同。
来源: 《俄罗斯报》
| www.tsrus.cn/684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