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宇航之父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说,“人类最伟大的一步是将卫星发射出大气层,其余的就很轻松了。”事实确实如此,为了迈出这最伟大的一步,需要克服很多技术难题,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人类能否在太空中存活?能否承受太空飞行给人体带来的诸多影响?如何能够在不把人类发送到太空的情况下了解这些问题呢?
1948年,在谢尔盖·科罗廖夫(Sergey Korolyov, 1907-1966)的倡议下开始研究高等机能生物体在太空飞行中可能产生的反应。在长期的讨论和研究之后得出结论,认为狗可以作为代替人类的生物体进行太空飞行。
“卫星2号”发射9天前,弗拉基米尔·亚兹多夫斯基(Vladimir Yazdovsky, 1913-1999)博士从苏联科学家训练的一些狗中挑选了一只名叫莱卡的两岁小狗,作为第二颗人造卫星的乘客。“卫星-2号”上的氧气和食物仅够莱伊卡生存一星期左右。因此,莱卡进入太空意味着踏上了不归路。卫星进入轨道几个小时后,莱卡因舱内的高温和高压死去了。但这几个小时的短暂飞行证实了活生物体可以经受失重的挑战。“卫星-2号”在完成飞行任务后于1958年4月4日烧毁。
英国动物保护协会向赫鲁晓夫提出抗议,指责此种做法是虐待动物。那些曾经喂养过训练过莱卡的人也非常难过,小狗如此信任他们,而他们却把它送上了不归路。然而这一科学实验的数据是无价的,它为人类的太空飞行创造了可能性。
2008年,在位于莫斯科彼得-拉祖莫夫斯基林荫道的军事医学院院内为莱卡设立了纪念碑。在这个高达2米的作品中,雕塑家帕维尔·梅德韦杰夫(Pavel Medvedev)将手掌与火箭造型融为一体,手掌中骄傲地立着太空探索者莱卡。
图片来源:novosti-kosmonavtiki.ru
| www.tsrus.cn/29665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