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第一批从事“公共服务”的猫被“请进”博物馆。沙皇彼得一世将自己从荷兰带回的一只大猫养在当时为木制结构的冬宫内。后来,因伊丽莎白女王惧怕老鼠,因此一批善于捕鼠的猫被从喀山购买回来。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位期间,猫获得了宫廷侍卫的地位。叶卡捷琳娜大帝统治时期,这些侍卫猫被分为宫室猫(即俄罗斯蓝猫)和后院猫,而后院猫主要负责灭鼠,守护女王陛下的安宁。
在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国家冬宫博物馆成为其私人博物馆。她通过在柏林的代理人获得了220幅荷兰和佛兰芒艺术家的绘画作品。起初,大部分作品被收藏于冬宫内僻静之所,这也就是后来举世闻名的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冬宫的猫警卫在十月革命中幸存下来后,继续为苏联政府服务。然而,在1941-1945年的卫国战争时期,它们没能在列宁格勒(现圣彼得堡)的长期被包围状态中活下来。饥饿的人们把所有的猫都吃掉后,城内鼠灾开始泛滥。在封锁刚刚解除后,从俄罗斯中部地区送来的两车厢猫抵达列宁格勒,它们组成了新的捕鼠猫中队,解决了城中的鼠患。
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圣彼得堡猫的数量上升至前所未有的程度。它们闯入博物馆放置藏品的地下室,在各个展厅和走廊游荡,博物馆受到指示将猫全部处理掉。然而几年后,这些“长尾巴的警卫”又再次被召回,因为博物馆发现,没有猫,保护艺术品谈何容易。从那时起,艾尔米塔什的猫警卫们就得到了很好的照顾。每只猫都随身携带通行证,上面贴有它的照片,证明它有资格保护博物馆不受老鼠侵害。猫被专人喂养的很好,生病后会得到医治,它们的辛勤工作也得到了人们的尊重。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能够叫出每只猫的名字。为了适合它们的性格,名字均得到仔细斟酌,
猫警卫主要由野猫组成。与封建时代一样,猫的族群保持着严格的等级制度,也分为贵族、中等阶层和低等平民。各个阶层有自己制定的工作区域。猫警卫的数量保持在50-60只之内,这并不是因为猫粮不够,而是因为猫的数量一旦超过60只,就会相互打架而疏于职责。出于这一原因,博物馆需要不时寻找能够收养多余猫的好心人。
博物馆的地下室有专门划定的区域用于储存猫粮和照顾生病的猫。博物馆附近的道路设有路牌警示过往司机,要小心附近的猫,低速行驶。据统计,交通事故是导致冬宫猫死亡的主要原因。
冬宫博物馆的预算中并不包括养猫的费用。因此,全靠公众捐款和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努力,猫警卫才能在这里过衣食无忧的生活。每年3月28日是冬宫博物馆的猫日,这是博物馆日志中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由工作人员编撰的日志上还记录有许多内容丰富的展览活动和激动人心的比赛。
来源:“俄罗斯之声”广播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