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对华研究落后 专家紧急呼吁

2012年12月7日
【 字号:
很遗憾,作为世界大国,我们却对自己最重要的邻国知之甚少。这一问题首先体现在新闻媒体领域。俄罗斯主要新闻机构俄通社-塔斯社和俄罗斯新闻社驻北京记者站分别只有3至4人。尽管目前国际文传电讯社上海分社是俄罗斯驻中国最大规模的记者站,但俄罗斯国内几乎无人购买其新闻,大部分内容卖给了西方国家。然而另一方面,西方媒体驻北京记者站工作人员往往达15至20人,其中很多新闻社甚至在中国省级城市设立下一级分站。
制图:Markovka
制图:Markovka

扫一扫

麦肯锡公司的专家注意到,在全球前十大经济体中,俄罗斯是媒体中发布有关中国文章数量最少的国家。例如,几乎全球所有报纸都在头版头条的位置对中共新领导人选出的消息进行报道,可俄罗斯对此却提及甚少(少于有关美国和格鲁吉亚选举)。

对华信息分析方面的问题更严重。俄罗斯各大院校和学术研究中心的中国问题专家总数不超过200人(在美国则超过1.5万人),全国范围内经常发表有关中国问题论文的学者不到50人。整个俄罗斯中国问题研究界每年发表的学术论文只有几十篇,专题著作更是不超过10篇,水平(除极个别情况外)很难同每年发表研究中国问题的数百篇一流英文文章相比。专家的平均年龄日渐增长,而平均工资却始终没有超过500美元。

由于缺少国家扶持,很多有关中国的俄文图书由中国人赞助出版。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明,为什么许多俄罗斯中国问题专家总是用溢美之词来描绘同伟大东方邻国之间关系的美好未来。

政府汉学研究的情况也不乐观,甚至特种机构的机要分析部门同样如此。例如,总参谋部侦察总局只有一人负责分析中国空军力量。在“海上合作-2012”俄中联合军演中,精通俄语的中国年轻军官约有200名,而俄方翻译人员只有3名。

大企业同样懒于耗费财力去了解这个公认的将成为俄罗斯产品最大市场的国家。不久前,俄罗斯石油公司在铺设到中国的输油管道过程中蒙受了35亿美元的损失,俄天然气工业公司多年试图进入中国天然气市场的努力毫无成效,所有这些事例不仅揭示了国营企业管理效率低下,也说明了俄罗斯现有的对华研究实际水平及其需求程度。

中国问题专家抱怨经费短缺而以国家和大公司为代表的用户抱怨专家人数和研究成果太少的恶性循环情况已存在多年。与此同时,俄罗斯年轻的汉学家们却无法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因此不得不改行或出国谋生。在俄罗斯,中国问题研究环境正在逐步退化,随之退化的还有决策体系。相反,中国却在积极开展俄罗斯问题研究,最好的例子就是那些掌握俄语的青年军官们。

作者观点不代表《俄中评论》立场

来源:《生意人报》

作者:亚历山大·加布耶夫 (Alexandr Gabuev),莫斯科卡内基中心“亚太地区的俄罗斯”项目主任。

文章中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编辑部立场。
《透视俄罗斯》网站及其所有方《俄罗斯报》拥有网页发布所有信息和资讯的完全版权。未经过《透视俄罗斯》网站编辑书面同意禁止转载。联系邮箱:info@tsru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