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元官僚
近三年来应对经济危机的第18次欧盟例行峰会于6月28日落下帷幕。本次峰会应为欧债危机划上句号。世界各大交易所交易量大幅上升似乎证明这一点已经成功做到了。然而,一切并非一份风顺。此次峰会通过决议,将考虑在2012年年底之前成立统一的银行业监管机构。该机构成立后,欧洲稳定机制(ESM)将有可能对陷入困境的银行进行资产重组。若真如此,欧洲稳定机制就可以向陷入危机的国际直接注资,而非援助该国银行。此外,通过欧洲稳定机制对银行进行资产重组并非指向银行注资,而是可能收购其股份。届时,股东将首先承担损失,直到股价全部复位。
然而,这一计划也可能无法被付诸实施。首先需要议会对欧洲稳定机制的新职能进行重新审批,否则该机制可能受到来自宪法法院的阻碍。因此始终需要牢记,建立统一监管机构绝非易事。
欧元僵局
目前的问题在于不惜代价维护欧元区是否有意义?这个体系稳定吗?答案是否定的。欧盟峰会治标不治本,欧元区也只是在垂死挣扎。建立欧元区并未降低欧洲的发展失衡,相反使其更加扩大。因此,对于欧元官员来说,长痛不如短痛。
为什么欧元区前途渺茫?欧元曾被视为实现经济趋同的工具,而如今却完全相反。欧元正在急速加剧欧洲的解体。欧元使得“欧洲五国”(PIIGS-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希腊和西班牙)长期丧失竞争力,但使德国提高了自身竞争力。欧元在对北欧经济体出口时表现强劲,却对其周边弱小国家百害而无一利。
欧元困惑
原因何在?首先,引入欧元时,高估了周边国家的货币汇率。此举导致这些国家原本很低的竞争力更加羸弱。
其次,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希腊各国的经济历来具有高通胀、高利率、高预算赤字、高国债(西班牙除外)的特点。因此,在引入欧元时,这些国家不得不以高利率应对高通胀的方式为预算赤字融资。然而,为意大利、西班牙、爱尔兰、葡萄牙和希腊提供资金的欧洲银行则会因此面临汇率风险。相对于更为稳定的德国马克,比塞塔、德拉克马和里拉不断贬值。这使得银行停止对“欧猪五国”经济提供贷款,而欧元的引入曾一度消除了这一汇率风险。
21世纪初,伴随着欧元的引入,“欧猪五国”对政府债券的需求开始上涨,相应得,利率则开始下调。同时,欧元区周边国家私人贷数量急剧增长。在政府债券市场发生了“大趋同”现象: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希腊的信贷风险给投资者(主要是银行)可以与德国信贷风险相等同的感觉。然而,并没有人考虑可能发生的汇率风险(即,重新用比塞塔、里拉和德拉马克计算债务),因此也未能预见退出欧元区机制。在为周边国家设立的条件下,为预算赤字拨款变得更为容易。缩减赤字和政府债务的动机失去了意义。既然对政府债券的需求如此之高,为何还要缩减赤字等?人为的降低贷款利率不但没能均衡欧元区各项经济指标,相反却导致了引入统一货币之前就已存在的失衡现象更加严重。
第三,欧洲央行实行统一利率也成为失衡加剧的额外因素。无论是上世纪90年代还是本世纪初,欧洲外围国家通胀率均高于德国和其他欧元区经济发达国家。加入欧元区之前,这些国家的政府为使其宏观经济指标符合《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欧洲联盟条约》)的标准所采取的一切措施(包括像希腊伪造统计数据等)均不奏效。
欧洲央行统一利率对于一部分国家(如德国)来说过高,而对另一部分国家来说则过低,因此催生信贷泡沫。特别对于希腊和西班牙等国来说,这一利率甚至低于其国内通胀率,由此导致了“欧猪五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实际贷款利率为负数。
欧元过热
西班牙、爱尔兰、葡萄牙和希腊各国家庭和企业贷款需求大幅增长,其中葡萄牙和希腊的需求程度稍低。这就导致了周边市场形成房地产热一起所需条件的同时,非国际贸易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逐步增长,房价虚增。与此同时,工资的上涨幅度也高于劳动生产率,在服务业、建筑业和国有企业尤为突出。此外,出口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依然维持原有水平,而进口和在向国外借款时出现的收支赤字则显著增长。
“欧猪五国”利用贷款大幅增加进口需求,同时为以德国和其他欧元区国家为主的贸易伙伴原本强劲的出口增长提供了额外的推动力。德国银行很愿意购买欧元计价的政府及企业债券,为外围国家私营部门提供贷款事实上意在使其购买德国的出口产品。然而,这一切随着2008-2009年经济危机期间“欧猪五国”预算赤字出现的荒谬增长,以及房地产泡沫的破裂而烟消云散。
投资者再次意识到,货币风险非但没有消失,甚至有所增加。欧元又重新由比塞塔、德拉克马、里拉和德国马克演变为具有发展潜力的货币。各大银行突然开始分别审查欧元区各国的信贷风险,而政府债券收益“大趋同”的情况就此结束。西班牙和爱尔兰仍然有太多的房子,而希腊则仍然有太多的公务员(法国亦如此),不言而喻,政府和私人债务还会不断增加。德国仍然有太多的工厂,它们还在不断地为满足不良债务人虚假要求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