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莫斯科市和其它一些大城市开始出现个别中国公司甚至中国整个经济行业的代表处。它们的经营范围极其广阔:从接待中国旅游团到根据中国政府机构或私营企业提出的要求为其寻找商业合作伙伴,应有尽有。
并非一切都如此顺利
问题当然是有的。俄罗斯企业家们没有把某些合同执行到底,因为他们抱怨中国同行太过不慌不忙,特别是在签订合同与其它合作协议时表现得过于慢条斯理。弗拉基米尔·普京两年前也曾就此问题发表过看法,他说,中国人是很难对付的谈判对手。现在俄罗斯媒体和网络上也有不少涉及该问题的文章。然而,谈判时间长并不仅仅因为这是中国人的既有习惯,原因还在于,这些合同需要得到中国政府机关的批准,尤其当这些合同涉及到一些大型项目时。但是如果合作伙伴间已形成信任,那么事情就会进行得比较快。此外,在俄中国企业的技术产品和工艺产品存在认证困难的问题,中方亦对提出了合法要求。实际上,现在这方面出现了希望——随着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WTO),这一过程将得到大大简化,许多官僚屏障也将随之消失。
此外,近15年至20年间开始变得挑剔的许多俄罗斯买家经常抱怨中国产品质量低下。不过最近这个问题的情况已经开始好转。
圣彼得堡进口联盟公司同中国公司联手经营女装制作和销售。该公司总经理瓦西里·比多拉赫说:“往几千公里外的俄罗斯运输低质的产品也不便宜,而且要在俄罗斯海关缴纳不少关税,很少有人希望看到这些商品卖不出去。”
比多拉赫说:“11年来我同许多中国企业和公司的人员不仅仅形成了伙伴或信任关系,而且我们之间还产生了友情。不仅是和他们,还是和他们推荐的客户,我们总能在信加比问题上达成一致。需要做的仅仅是即不丢自己的面子也不丢他们的面子。中国人更喜欢同那些熟知自己事业、诚实正派的人交往。有时他们会自发提出与我们合股,而西方商人从未这么对待过俄罗斯人。”
在俄罗斯寻找合作伙伴时,中国公司和机构不仅依靠旧式的大量代表团的撒网式考察,精确寻找为数不多但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的方法也逐渐变得广泛。
从个人行为到普遍行为
几乎所有同我交谈的人都强调说,不论在过去还是当下,在俄经营的中小型中资企业在很多方面依赖的都并非国家公职人员,而是最普通的职员。
完全个人行为的时代正在逐渐成为过去。系统性的从事俄中商业合作的组织已经出现。
俄罗斯亚洲工业企业家联盟主席玛格利特·费多托娃说:“中国来的商人经常向我们请求帮助。其中有些人是刚来莫斯科,有些人已经适应了这里。遗憾的是,个别商人和一些很小的公司在这里是半合法的,这使他们自己及其事业长期处于风险中。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实际上不懂俄语,而且他们全部依靠自己的中间人,这更加深了风险性。因此,他们经常遭遇政府合法的罚款,甚至间或是非法的收费——这丝毫不足为奇。”
关闭切尔基佐夫市场使生活在莫斯科市的中国人出现了不少问题。那里不仅曾是数千名中国生意人的栖身之地,而且还牵涉中国国内的上万家为他们生产产品的企业。市场关闭后,许多人被迫回国或者去俄罗斯其他城市。
玛格利特·费多托娃指出:“切尔基佐夫市场关闭已经有3年了。人们想用有许多中国公司办公室和展厅的格林伍德国贸中心来替代这个大市场,但是这种替代未能达到普通商人所希望的那样。格林伍德的租金贵,并且本身位于莫斯科城外,大多数中低收入的买家不会去那里。莫斯科和其它城市还是需要大多数买家能承受得起且文明的中国市场。
与此同时,中国人正在不断适应,他们在莫斯科买房,把家搬到这里,更大大提高了自己的社会地位。其中有一位张先生,他目前已改行做金融经纪人,并开始在一家俄美大型公司工作。然而,至今还有许多人仍在做生意,他们身份半非法,并且生活条件十分困难。
帮自己同胞做翻译的肖同学说:“我们的人经常很无助,因为他们不懂俄语和俄罗斯法律。”肖同学不久前恰好同移民局的工作人员进行过冲突调解。他说:“他们在俄罗斯感到艰难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想念国内的家,而且不习惯这里寒冷严酷的气候。他们身处同样生活在俄罗斯的本国同胞的狭小的圈子里。因此,同俄罗斯人之间建立良好和友善的关系对他们来说也非常重要。”
俄联邦工商会下属的俄中实业家理事会计划为中国企业家在俄罗斯寻找可靠伙伴提供更多帮助。然而,理事会俄方主席鲍里斯·季托夫指出,这方面还需要掌握汉语和熟悉中国法律的专业律师,而中国方面应该培训掌握俄语的这类律师。他说:“我们能够并应当在这个问题上相互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