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高等经济学院(The Higher School of Economics)举办了一场圆桌讨论会,其议题为:后欧盟时代的欧洲,接下来是什么?该议题为参与圆桌讨论的欧洲怀疑论者专门设定。
莫斯科国立国际关系学院(MGIMO)欧洲一体化研究所所长奥尔加·布托林娜(Olga Butorina)曾在自己编撰的报告中,对欧盟一体化的前景进行了全面的评估。总的说来,欧盟正面临严峻的考验。在经济领域,金融家预测,欧债危机无法在圣诞节前实现好转;而政治领域,国家利己主义使得欧盟领导人难以协调一致做出决议。
基于其领导人的现状,欧盟无力在现有的一体化框架下克服欧债危机。依据专家的预测,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在未来的20-25年内大部分欧盟成员国的债务将达到其国内生产总值的200-250%,而随之将出现诸如:高失业率、养老金赤字等各种社会和经济问题。国家利己主义最终成为所谓“欧洲观念”的掘墓人。圆桌讨论的与会者认为,欧洲的未来在于欧盟的“重生”,统一的欧洲必须具有新的含义。在专家看来,有关欧洲统一的旧观念已经“彻底失效”。
在目前的形势下,俄罗斯还需要继续守护欧洲这个“行将就木”的病人吗?虽然,俄罗斯已经明确表示愿意对欧盟施以援手,但同时也表明,不会对欧洲国家提供直接援助,而是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渠道对其进行投资。同时,在不放弃欧洲国家身份的前提下,俄罗斯还计划与亚洲国家建立更为良好的互动关系。
当俄罗斯在远离孱弱欧洲向亚洲示好的同时,中国却在进一步扩大其在欧洲的影响。中国央行正在考虑增加欧元在其外汇储备中的比重。北京方面不排除,在得到欧盟领导人的“某种保证”之后,购买欧洲债券的可能性。虽然,目前中方没有公开谈论向欧元区提供资金援助的话题,但已通过外交声明,向欧盟表明了“进行相互协助”的意愿。
为什么俄罗斯如此担心欧盟正在面临的考验,而中国则恰恰相反?或许,需要从历史中找原因。民意调查显示,目前,很多俄罗斯人依旧把欧洲看作是其经济发展的竞争对手,以及北约领导下的敌对势力,而中国对此的看法则不同。
从战略角度考虑,欧盟实力的削弱符合中俄两国的国家利益,但两国就此得出的结论却不尽相同。欧洲各国经济实力的日渐衰退使得俄罗斯开始将战略重心转向亚洲,而中国则将欧洲陷入危机视为提升自身经济实力的机会。尽管,欧盟所作的使得中国愿意购买欧洲债券的承诺尚未公开,但是完全可以想到,欧盟将同意中国购买其创新型企业的股份和相关高新技术。同俄罗斯一样,中国也关注自身的现代化建设,因此,该国将投资欧洲看作是为其经济发展提供动力的重要一步。目前,欧盟领导人所表现出的明显的弱点和“无能”,被俄罗斯视为克服危机不可逾越的障碍,而对中国来说,这则成为在未来谈判中增加胜算的筹码。
在此次圆桌讨论会中,大多数专家一致认为,欧元区很难避免日渐瓦解的结局。到时,该地区将会形成以经济发达的欧洲为中心,周边围绕经济欠发达国家,两种甚至多种货币共存的格局。而在争取包括技术、房地产以及企业等欧洲潜在财富的过程中,俄罗斯和中国将成为竞争对手。在这场同中国的竞争中,俄罗斯在地理位置和文化认同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而欧洲依然是俄罗斯的主要贸易伙伴,以及更具吸引力的长期投资平台,因此对俄罗斯来说关键在于,不应该放弃已经成功占有一定份额的亚洲市场。现在唯一的问题是,欧盟成员国是否愿意接受俄罗斯的援助,以及俄罗能对实施援助提供怎样的保证?毕竟,一些国家至今仍保留着对俄罗斯的不良“历史记忆”。因此,和俄罗斯相比,或许欧洲更愿意接受“历史上曾保持中立”的中国作为自己的债权人。
(作者:“俄罗斯报”-叶甫盖尼·舍斯塔科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