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克图——俄中茶叶贸易盛衰的历史见证者

2011年11月9日
【 字号:
在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与蒙古国的交界处,有一处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的地方,那里空气清新,蔓延无尽的草原上几条小路蜿蜒通向长满松树的连绵山丘。过去,这里曾有不少佛教寺庙,香火盛极一时,到如今,大多寺庙都已败落,仅剩一座寺庙依旧静静的伫立在鹅湖旁边。
http://tsrus.cn/448987

扫一扫


摄影:威廉姆·布伦菲尔德

位于布里亚特共和国首都乌兰乌德以南150公里处的恰克图镇是这里人们的主要活动中心,几个世纪以来,这里也成为俄中边境贸易重要的集散地之一。如今,这里有公路同首都相连,交通便利。

恰克图镇的起源要追溯到18世纪。1727年,叶卡捷林娜一世在位期间,伯爵萨瓦·务拉的思拉维赤·拉古金斯基(Savva Vladislavich-Raguzinsky)被委以重任,受命在该地区建立要塞,要塞因当地的三一教堂得名,取名为“新三一要塞”(New Trinity Fort,又译:诺沃特罗茨克)。同年10月,俄中两国在此地签订条约,该条约旨在划定两国在该地区的边境线,并且确定建立互市贸易。当时,该地区已经开始承担起规范俄中贸易的作用,俨然就像是现在的海关。随着时间的推移,以新三一要塞为中心,其周围逐渐建立起若干居民定居点,1805年,为了纪念其创建者萨瓦伯爵,该地区开始被称作“特罗茨科萨伏斯克”。

诺沃特罗茨克要塞兼具行政管理和安全保卫的职能。建造诺沃特罗茨克要塞的同时,萨瓦伯爵下令在其南部紧靠疆界的地方建立第二个要塞,取名“斯洛博达”,即城镇边的自由市场,用来作为贸易经营的场所。这个市场紧靠边界,方便俄中两国间互市贸易的进行——这就是后来的恰克图的前身。在这里,俄罗斯商人用自己手里的皮毛、皮革、牲畜等,交换中国商人带来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同时购买姜、大黄都珍贵的药材。1760年左右,恰克图已经发展成为俄中间重要的边境贸易区,与此同时,人口数量和市场规模也随之增长和扩大,吸引了大批中国商人来此地做生意。

18世纪晚期,茶叶已成为俄罗斯最重要的进口商品。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中,产自中国的茶叶通过恰克图市场,不仅进入庞大的俄罗斯市场,甚至还远销至欧洲大部分地区。如今,在这里的复活大教堂旁边依然可以看到当时作为商人们进行茶叶贸易的商馆的建筑,在这里来自中国的茶叶被重新进行包装,等待销往欧洲。如今这些建筑物被不同程度的保留下来,见证着恰克图茶叶贸易的兴衰。


17-18世纪的中俄伟大茶道。图片:Niyaz Karim

17-18世纪的中俄伟大茶道。图片:Niyaz Karim

18世纪时期,恰克图地区的所有建筑都为木质结构,到了19世纪,建筑技术日新月异,木质结构的教堂渐渐被新古典主义风格的石砌教堂所取代,这也成为该地区日益繁荣的体现。当地的教堂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始建于1812年的三一大教堂,教堂由当地商人出资捐建,1817年完工。1870年,该教堂的餐厅部分得以扩建,其外观建筑风格更接近西方的教堂,而不再是典型的俄罗斯东正教设计风格。1934年,三一教堂被改建为博物馆。1963年,教堂的大部分建筑毁于一场火灾中,如今,仅剩残垣断壁,却也依稀能看到昔日的辉煌。

特罗茨科萨伏斯克的商人们也不甘示弱,19世纪30年代,他们集资在恰克图贸易市场附近建起气势更加恢宏的复活大教堂。大教堂由莫斯科著名建筑师格里戈里·格拉西莫夫(Grigory Gerasimov)设计。其整体建筑以及三处祭坛于1838年正式完工。这个尘土飞扬的边贸集市得以同时拥有两座贝加尔地区有名望的教堂,更强化了其作为俄中两国茶叶贸易重镇的重要地位。之后的1884年至1888年期间,这里又继续修建了永眠教堂,取代了旁边的木质建筑教堂。

从某种程度来说,恰克图的魅力还体现在其独一无二的民居的建筑风格。这里,大部分民居为木质结构,当地气候干燥,虽然只经过简单的维护,房屋依旧能保存完好。镇上有少量建于19世纪中叶的石砌房屋,为慈善家阿列克谢·卢什尼科夫(Alexei Lushnikov)所有。卢什尼科夫家族支持当地文化事业发展,同时积极参加慈善事业,乐善好施,而且热情好客,曾经接待过如美国著名的旅行家、作家乔治·凯南(George Kennan)等在内的很多客人。

19世纪中期,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当时的中国政府被迫对英国开放多个港口城市,与此同时,在世界范围内,苏伊士运河的开始兴建,恰克图地处内陆地区,远离铁路沿线,因此,它作为世界茶叶贸易重镇的地位也日渐衰落,然而,在同中国北方地区的贸易往来中,它依旧起着重要的作用。

像西伯利亚的许多城镇一样,恰克图也难逃当时俄罗斯内战的波及。1918年至1921年间,各方势力在此混战。1921年春天,恰克图遭到来自臭名昭著的“血腥男爵”恩琴·斯特恩伯格(Ungern-Sternberg)率部重创,尽管之后不久斯特恩伯格部队被苏军击退,但恰克图遭受的损失已无法挽回,这场战争也彻底毁掉了这个曾经盛极一时的贸易重镇。

1934年,恰克图镇连同周围的众多居民定居点统一命名为恰克图。苏联时期,该地区主要承担行政管理和军事卫戍的职责。如今,恰克图是一个人口不到2万的普通边境小镇。当地政府希望通过发展旅游,包括打通连接蒙古的生态游线路,促进地方经济繁荣。恰克图如今保留着完好的原生态旅游环境,依旧保持着当年中国茶叶贸易集散地的历史风貌,而现在,它将继续完成新的历史使命。

作者:威廉·布伦菲尔德(William Brumfield)

《透视俄罗斯》网站及其所有方《俄罗斯报》拥有网页发布所有信息和资讯的完全版权。未经过《透视俄罗斯》网站编辑书面同意禁止转载。联系邮箱:info@tsru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