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此类作品在世界电影史中首屈一指,它们详尽地描述了战争的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原因,展现了整个战争的来龙去脉,刻画出敌我双方以及第三方各个层面的众多人物形象,突出表现战争进程中的重大事件/战斗。不少影片甚至是倾国力拍摄,以求纪念历史,昭示后人。
苏联全景式战争电影,在表现层面上一般分为敌我双方大本营、敌我双方各级指挥部、基层战士和普通百姓以及敌后战线几个部分。在敌我大本营中,领导者的形象得到着重刻画,主要体现者为斯大林、希特勒,以及朱可夫等军事指挥官。敌我大本营因所处空间所限,具体场景往往是“开会”。而各级指挥部则不相同,方面军、集团军一级的指挥部相对固定,因特殊情况也体现为行军途中和临时指挥所。敌我双方的将军们大多冷静、善战,有时也塑造少数懦弱、蠢笨甚至叛变的将军形象。能够跳出这个套路的人物往往更显得鲜活而有特色。
在规模超级宏大的全景式战争电影之外,苏联还拍摄了一大批以战争为背景的事件性战争电影。其中,一部分表现战争中发生的局部事件,另一部分则是具有人性思想或者反思意味的影片。《战舰波将金号》、《马克辛三部曲》、《我们来自喀琅施塔得》、《带枪的人》、《她在保卫祖国》、《士兵之歌》、《雁南飞》、《一个人的遭遇》、《第四十一个》、《伊万的童年》、《自己去看》(白俄罗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狙击手》、《我是一个俄罗斯士兵》、《一个穆斯林》、《土耳其式开局》、《布谷鸟》等都属于事件性战争电影。
苏联影片中有一大批反思历史、审视自我的作品。这些影片有的对战争的残酷进行了哲学意义上的思考,有的对由于战争中的特殊环境对“自己人”产生的怀疑和伤害进行了反思。《雁南飞》、《一个人的遭遇》、《伊万的童年》、《第四十一个》都是此类电影的代表作。他们的产生源自于苏联所具有的东欧哲学传统和苏联电影工艺,在完成主题讲述的同时,在视听语言上也为世界电影作出了贡献。《燕南飞》中的长镜头、《一个人的遭遇》中的主观镜头、《伊万的童年》中梦境的处理,都是视听语言运用的经典范例。由于受到特殊政治时期的影响,这些影片大多曾被打入“冷宫”,但一经解禁,立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近期俄罗斯拍摄的战争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战争片的影响,无论主题立意、人物定位还是表现形式、视听技巧,都显示出西方商业电影的某些特征。事实上,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现象。每一个民族、国家都有用自己的方式思考自历史和生活的权力。某些看似国际标准的电影规则对于其他民族、国家的电影是不适合的,何况俄罗斯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传统、足以使用自己的话语进行电影讲述的国家。苏联一代代的电影前辈为国产电影注入了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必将会在俄罗斯的土地上再次显现威力。
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