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地版本
2025年6月30日
我在“文化公园”站下车,随着人流走向自动扶梯,目光被大厅里的大理石浅浮雕吸引。莫斯科地铁经常被称为地下博物馆,但人们在日常的忙碌中很难细细欣赏这些“展品”。如果不是要赶去参加这场以首都地下空间艺术为主题的展览,我大概不会产生这样的念头,此刻我正在心里“做准备”。这是因为“地下巅峰”展览能让人跳出对地铁的固有认知,不再只将其当作从A点到B点的交通工具,也不再让注意力被智能手机屏幕占据。展览入口处的大型LED标牌提醒道:“走出车厢时,别忘了欣赏美好。”在一个半小时的参观过程中,注意力绝对不会被手机夺走。
/ Denisova
在主展厅等待导览员时,我环顾四周。展览开场充满科技感,恰似莫斯科地铁的发展历程。多媒体屏幕上,“共青团”站的马赛克壁画被一块块修复,“猎鹰人”站的运动员雕像被放大呈现。虚拟现实弥补了只有地铁站内才能亲眼看到的细节,众多模型也起到相同作用。导览团集合后,我们开始逐个展厅参观,最终看到的是真实的历史展品:从“鲍曼”站拆除的地面镶嵌画、薇拉·穆欣娜的浮雕、帕维尔·科林在“新村”站的彩色玻璃,以及许多其他展品。
/ Denisova
展览分为 “熟悉的”“被遗忘的”“即将呈现的”和“未实现的”四个主题板块。“熟悉的”板块最大,占据一半展览空间,展示的是人们熟悉且已消失的地铁站装饰元素草图、模型和数字图像,可以近距离欣赏。未实现的设计方案被集中在“幽灵走廊”,视频墙虽没有记忆,却展示了莫斯科地铁乘客从未见过的设计。“即将呈现的”展厅则将参观者带入计划两三年后开通的新车站。
/ Denisova
每个展厅的设计都与主题呼应,让人一眼就明白要讲述的内容。“马赛克”主题通过墙面设计体现,墙面仿佛由大块镶嵌画拼接而成。“奖章”主题亦是如此,一面墙上装饰着巨大的奖章,上面有苏联运动员的数字肖像(我在这里还看到了“文化公园站”一块浅浮雕模型,终于能仔细欣赏这件作品的细节了)。“被遗忘”展厅里展品旁的标贴则类似古董店的价格标签。这里不仅呈现出莫斯科地铁装饰艺术品的历史,还展现了苏联纪念性艺术的整体发展历程。因为正是从首都地铁站开始,帕维尔·科林等大师将彩色玻璃和马赛克作品从资产阶级艺术和宗教艺术的刻板印象中解放出来,使其成为苏联艺术的一部分。
尽管每件展品都配有简短说明,但我很快意识到,跟随导览员参观才是正确选择。比如,信息牌会告诉你,“苏维埃宫”站(现“克罗波特金”站)的设计者是建筑师N.A.杜什金,导览员会讲述了这个项目如何帮助杜什金走出布特尔卡监狱,他在大恐怖前夕被关押在那里。事情是这样的:访问莫斯科的英国首相被“苏维埃宫”站深深吸引,希望能与设计师见面,杜什金被紧急从监狱带出,此后未再返回。上世纪80年代由尼娜·阿列申娜设计的“切尔坦诺沃”站的现代主义立柱,是对“克罗波特金”站著名立柱的致敬,体现的是学生对老师的敬意。
展览将持续至8月24日。
需浏览俄文原文稿件,请登陆《俄商贸资询》网站
| www.tsrus.cn/68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