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路上的检查》 导演:阿列克谢·格尔曼(Alexey German)
剧本改编自导演阿列克谢·格尔曼的父亲尤里·格尔曼(Yuriy German)的小说《新年快乐行动》。小说写的是一个通敌叛国者为赎罪加入苏联游击队的故事。影片中的事件发生于1942年12月纳粹德国占领下的普斯科夫州。德军后方活跃着一支由之前村里片警伊万·洛科特科夫(Ivan Lokotkov)率领的游击队。曾被德军俘虏并自愿加入德军的亚历山大·拉扎列夫(Alexandr Lazarev)被游击队战士俘获。他表示如果大家相信的他,他愿用鲜血救赎当初背叛祖国的罪行。游击队指挥部决定冒险采取在被纳粹德国控制的铁路站夺取运粮列车的行动。只有铁路站守卫认识的拉扎列夫能帮助完成这次行动。此次行动成为对这个愿为维护自己荣誉做任何事的人的最后考验。最初国家电影委员会认为这部影片没有对伟大卫国战争期间人民反抗敌人的行动进行英雄化宣传。影片到1985年才上映,摄制者获得了多个电影节大奖及苏联国家奖。
《路上的检查》 电影海报/kinopoisk.ru
2.《伊万的童年》 导演: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Andrey Tarkovskiy)
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执导的首部长片是根据弗拉基米尔·博戈莫洛夫(Vladimir Bogomolov)的小说《伊万》中的情节拍摄的。主人公是12岁就成为侦查员的伊万。战争夺去了小男孩的母亲和妹妹,她们被枪杀了。他痛恨纳粹分子,极其渴望复仇,只有在梦中才能看到自己遗失的童年。后来塔尔科夫斯基本人曾表示:“我没想在《伊万的童年》这部影片中分析过程本身,而是想分析受战争影响的人的状态。如果人崩溃了就违反了逻辑发展,尤其是在涉及儿童心理方面。”他说:“所有伊万这个年龄所特有的东西都不可挽回地离开了他的生活,以失去的一切为代价获得的东西则像战争的邪恶赠与一样,集中在他身上并爆发出来。”法国存在主义奠基人、作家、哲学家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参加了影片《伊万的童年》的莫斯科首映式,影片也受到了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的高度赞赏。这部影片使塔尔科夫斯基在全球声名鹊起并在多个国际电影节上荣获大奖,其中包括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伊万的童年》 电影画面 / Press Photo
3.《自己去看》 导演:埃列姆·克里莫夫(Elem Klimov)
埃列姆·克里莫夫的这部上下集故事片是白俄罗斯电影制片厂和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根据阿列西·阿达莫维奇(Ales Adamovich)和克里莫夫本人的剧本联合拍摄的战争题材影片。故事发生在1943年的白俄罗斯。主人公是个参加了游击队的白俄罗斯男孩弗廖拉。弗廖拉得知自己的母亲和一对年幼双胞胎妹妹被杀。少年悲痛欲绝,认为亲人惨死的原因是自己参加游击队,于是决定自杀,但被居民救了下来。后来他目睹了纳粹德国的恐怖围剿行动。两天内从一个开朗的少年变成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影片共拍摄了八年。其间导演埃列姆·克里莫夫非常详细地研究了大量史事记述和事件参与者的回忆录,最终拍摄出了这部恐怖的战争场景让没有心理准备的观众感到极为震惊的故事片。
《自己去看》 电影画面 / Press Photo
4.《二十日无战事》 导演:阿列克谢·格尔曼(Alexey German)
影片是阿列克谢·格尔曼根据苏联最著名战地诗人、作家之一的康斯坦丁·西莫诺夫(Konstantin Simonov)的剧本拍摄的。故事讲的是作家、战地记者洛帕京去塔什干探望牺牲战友的家人,看看以自己的随笔为剧本的电影的拍摄工作,庆祝1943年新年,体验短暂而令人印象深刻的爱情……简而言之,度过没有战争的二十天。同时,影片中的事件在没有战争场景的情况下表现得更加鲜明。影片几乎到最后都没有战争场景,但战争却无时无刻不隐秘地存在于身旁。阿列克谢·格尔曼本人后来说:“我们希望我们的故事能符合当时前线和后方的人经历的痛苦,他们忍饥挨饿,睡在煤堆里,用尽最后一丝力气为前线贡献力量。”作家笔下的悲惨主人公由苏联全国知名小丑演员、戏剧演员、莫斯科马戏院创立者尤里·尼库林(Yuriy Nikulin)扮演。
《二十日无战事》 电影海报 / kinopoisk.ru
5.《他们为祖国而战》 导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Sergey Bondarchuk)
奥斯卡金像奖得主谢尔盖·邦达尔丘克执导的这部影片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米哈伊尔·肖洛霍夫(Mikhail Sholokhov)的小说。故事发生在1942年7月。许多士兵在战斗中牺牲后,苏联步兵团向斯大林格勒(现伏尔加格勒)撤退。休息期间士兵们谈论各种话题、洗澡、睡觉。一名给人以乐天、爱开玩笑印象的士兵彼得·洛帕辛(Petr Lopakhin)去附近村庄找盐和桶煮刚捕的小龙虾。自以为健谈、魅力十足的洛帕辛向一位哥萨克老妇人提出请求却遭到蔑视的态度,因为士兵们撤走后就基本上把当地人丢下听天由命了。士兵在谢尔盖·邦达尔丘克的影片中并不是表现为善战的战士,而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们也有恐惧、焦虑、人生观和梦想。对拍摄期间去世的著名苏联作家瓦西里·舒克申(Vasily Shukshin)来说,影片中的角色成为其生命中最后一个角色。演员在生命的最后几天感受到这种情感上和身体上的压力转到了他的主人公彼得·洛帕辛身上。2016年11月,影片主题雕塑作品在莫斯科俄罗斯国防部大楼旁揭幕。
《他们为祖国而战》 电影海报 / kinopoisk.ru
本文为《透视俄罗斯》专稿
| www.tsrus.cn/6693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