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中文化交流之:俄语与俄中关系

2014年1月10日
【 字号:
据《俄罗斯报》报道,“红卫兵时代和叶利钦时代对俄语的态度是最糟糕的。现在中国人对俄语和俄罗斯人最好:中国大学共设有132个斯拉夫学教研室。”俄语对其来说不仅仅是专业的中国人如是说。
图片来源:俄罗斯报 / Aleksandr Yaroshenko
图片来源:俄罗斯报 / Aleksandr Yaroshenko
http://tsrus.cn/453769

扫一扫

俄罗斯人走了,俄语却留了下来

中国哈尔滨是一座曾与斯拉夫人的悲情命运息息相关的城市,这里对俄语这一"伟大而强有力的"语言的研究具有国家水平。1898年,修建中东铁路的俄罗斯人建立了这座城市。历史上一度有20万俄罗斯侨民在此生活。上世纪30年代末中东铁路被交给中国管辖后,俄罗斯人开始大批迁出。城市的缔造者离开了:一千人中只有极少数人留了下来。

俄语老教师柳博芙•尼古拉耶夫娜•希托娃

黑龙江大学主楼,无声的电梯将我们载到俄语学院所在楼层。"你们好!很高兴见到你们!"俄语学院院长邓军女士用俄语热情地问候我们。她的俄语名字叫伊雅。伊雅的俄语完全没有口音,完美得无可挑剔。她说:"这一切都来自我的妈妈。"语言学博士邓军教授的妈妈叫伊琳娜•扎尔科夫娜•马戈洛舍维奇,是出生在中国的塞尔维亚人。这位哈尔滨塞尔维亚人的一生都是在教授中国学生俄语中度过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妈妈被下放。16岁的伊雅作为老大留在了城里,担任售票员,养活着年幼的弟妹们。

1976年,文化大革命后,中国恢复高考,伊雅成了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的学生。她在中国走过了一条俄罗斯的生活道路,并成为中国斯拉夫学的主要音叉。现在共有来自中国东北地区的500多名学生在黑龙江大学学习俄语,黑大俄语学院被认为是中国大学中俄语教学最好的学院。黑大毕业的俄语人才在全国都很抢手。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了优秀翻译。没有他们就不可能有俄中两国之间贸易额的快速增长。

窗口的天竺葵

哈尔滨市中心的一条拥挤小街,一幢幢酷似俄罗斯赫鲁晓夫式建筑的房子。我们在此寻找俄语老教师柳博芙•尼古拉耶夫娜•希托娃的住所。我们打电话,确定门牌号......她给了我们一个参照物:"我家窗口有天竺葵和窗帘。"于是我们找到了这位中国人民教师的住所。她笑着说:"我妈妈是俄罗斯人,父亲是中国人。我毕业于俄语小学。"希托娃1949年起教中国孩子俄语,一生都在哈尔滨的一所小学教书。由于俄语,柳波芙•尼古拉耶夫娜曾有一年失去自由——"文革"期间曾被关在学校地下室12个月。被"思想"冲昏了头脑的学生们曾掌掴自己的老师,指责她是修正主义分子。她一度失语,好几个月无法说出一个词来。多年后柳博芙•希托娃获得平反,中国政府甚至授予她"中国人民教师"的荣誉称号。20世纪60年代,她的父母回到了苏联。姐姐也已移民澳大利亚多年,弟弟在叶卡捷琳堡定居。中国政府曾允许她出国,但不能带儿子。如今她们已能相互自由探望和联络,当然绝对是用俄语。

倒爷——进步的动力

从布拉格维申斯克到中国坐渡轮横跨阿穆尔河(中国称"黑龙江"——编者注)仅需15分钟。这里是国界,有两国的海关关口。最近20年,黑河已从一个荒凉的河边小村变成了一座有16万人口的现代化城市。俄罗斯阿穆尔州居民喜欢周末时来这里休息:吃吃美食、到舒服得无与伦比的中国澡堂泡泡澡、买衣服和鞋子等。但两国经贸关系发展的"摆渡者"和"进步动力"的荣誉一定应归"倒爷"所有。

在艰难的90年代,是倒爷们挽救了自己的家庭,实际上是他们拉着旅行箱,用肩膀负担起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运。许多成功的俄罗斯企业家开始时都曾像倒爷一样去中国往俄罗斯运消费品。2008年,布拉格维申斯克市为纪念阿穆尔州的企业家所付出的劳动和乐观精神设立的"倒爷"纪念碑不无道理。中国方面也不甘落后:俄罗斯"倒爷"纪念碑2009年在黑河揭幕。当然,由于有"共同语言",两国边贸才有可能进行。实际上中国无数售货员、服务员、出租车司机或多或少都会说点俄语,尽管定居中国的俄罗斯人中会说当地语言的人很少。是俄语拉近了这条大河的两岸和两岸的两个伟大国家的距离。www.tsrus.cn/31333 |

需浏览俄文原文稿件,请登陆《俄罗斯报》网站

作者:亚德维加•尤费罗娃(Yadviga Yuferova),亚历山大•亚罗申科(Aleksandr Yaroshenko)

《透视俄罗斯》网站及其所有方《俄罗斯报》拥有网页发布所有信息和资讯的完全版权。未经过《透视俄罗斯》网站编辑书面同意禁止转载。联系邮箱:info@tsru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