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出口——这确实是无需任何宣传就可以展示俄罗斯成就的领域。这些成就也大大超过俄罗斯所具备的真正的工业和技术潜力。
技术不新但价格不菲
解释这种成功现象并非易事。曾经在上世纪90年代以及本世纪初国家军事出口增长中发挥主要驱动力作用的因素,或者已经消失,或者正在消失。首先,曾做为目标市场的中国和印度的武器进口情况已发生极大改变,而在高峰时期俄罗斯对外军售的80%曾供应至上述两国。如今,中国正在快速发展自己的国防工业,而印度则在实施武器进口多元化政策。
基于苏联技术生产的武器系统的升级潜力正在逐步降低。这意味着,对于上世纪70、80年代提出设计概念的战斗机、潜艇和坦克来说,即使销售其高度升级版本也正变得更加困难。新一代系统研制工作的大部分尚未完成,同时也没有做好立即出口的准备。
价格相对便宜——这一使俄罗斯武器曾拥有高竞争力的另一个因素如今已经不复存在。工业高通胀和成本快速增长对俄罗斯武器价值的提升产生很大的影响。
此外,依靠武器出口偿还苏联债务这一在世界市场上曾经有效的工具也早已成为遥远的记忆。在某些年份,此类出口比重曾达到武器出口总额的22%。利用这一机制,俄罗斯甚至成功进入曾存在极大政治阻力的市场,如韩国或者已经加入北约的欧洲国家,特别是匈牙利。然而,如今苏联外债已经全部偿清,相应地,也无法继续使用这一机制推动武器出口。
对待武器出口借贷要求谨小慎微
俄罗斯不愿意为客户提供贷款。与普遍的市侩观点相反,莫斯科对于采购本国军事装备提供出口信贷表现得非常谨慎。现在,提供这种贷款之前,必须对潜在债务人的资信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因此,在目前总额高达500亿美元的待履行合同中,可提供信贷比例约仅为5-7%。
对于过去4、5年的武器生产,俄罗斯国防部大规模采购对出口的推动作用很有限。一般认为,某种武器的国内订单更容易促进其出口,而俄罗斯的具体做法并未能证实这一似乎显而易见且合乎逻辑的假设。自1996年起,印度、马来西亚和阿尔及利亚已经采购近300架苏-30MKI战斗机,但俄空军仅在2012年之后才开始进行采购。相比之下,最新型苏-35战斗机已经获得来自俄罗斯空军的48架订单,但尚未销往国外。
供货商形象其关键作用
上述基本因素似乎均不利于巩固俄罗斯在世界武器市场的地位。然而,在俄罗斯军事出口增长的同时,实际总额并未下降。那么,是什么在推动出口?似乎这里只存在一个并不矛盾的解释,即俄罗斯军事出口仍保持较高水平归功于其推行强硬的独立外交政策。武器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商品。卖方的外交形象以及客户对其综合实力的考量等在武器销售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不亚于这种商品的"消费"属性以及价格。事实证明,在进口商眼中,为爱德华·斯诺登提供政治庇护、支持巴沙尔·阿萨德以及克里米亚回归等能够弥补俄罗斯与技术先进的欧洲以及拥有强大工业和金融实力的中国之间的差距。
俄罗斯的实际主权(而非作为美国附庸的欧洲所声明的那样)——这才是外国采购其武器的主要原因。
| www.tsrus.cn/36127 |
本文经过缩减。需浏览俄文原文稿件,请登陆《vpk.name》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