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赛宁曾就读于康斯坦丁诺沃村的平民学校,之后又在培养乡村教师的斯帕斯-克列皮基学校学习。毕业后,他回到了村里。
十七岁的叶赛宁来到了莫斯科,曾在一个商人的办事处工作,还在印刷厂担任过校对员。同时,他继续从事诗歌创作,并参加了苏里科夫文学音乐小组。1912年,叶赛宁考入尚亚夫斯基(Shanyavsky)人民大学,在历史哲学专业学习了一年半时间。
1914年初,莫斯科的一些杂志开始刊登叶赛宁的诗歌。
1915年,叶赛宁来到彼得格勒(现圣彼得堡),并主动前去结识勃洛克。叶赛宁在勃洛克家受到了热情的接待,勃洛克赞扬他的诗歌并鼓舞年轻的诗人。经勃洛克的引荐,叶赛宁的才华又受到戈罗杰茨基和克柳耶夫的赏识。几乎所有他带来的诗作都被发表,叶赛宁获得了知名度。1916年,叶赛宁的第一本诗集《亡灵节》问世。之后,相继又出版了《蓝》、《罗斯》、《米古拉》、《玛尔法女长官》等作品(1914-1917)。
1916年,叶赛宁应征入伍。他因拒绝为沙皇写赞美诗而被送进惩戒营,革命爆发时他正好被关在那里。叶赛宁高兴地接受了十月革命,但是带着他自己“农民的倾向”。1918-1921年,叶赛宁多次在各地旅行:摩尔曼斯克、阿尔汉格尔斯克、克里米亚、高加索、土耳其斯坦和比萨拉比亚。1922-1923年,他与美国著名舞蹈演员伊莎多拉·邓肯一同长时间地在欧洲游历(德国、法国、比利时和意大利),并在美国生活了四个月。
在自己的诗歌中,叶赛宁善于在自己的乡土上向大自然、向人们倾吐火热的爱情,但同时也表达焦虑、期待和沮丧。叶赛宁在去世前不久曾创作了悲剧长诗《黑色的人》。
1925年12月28日,谢尔盖·叶赛宁的生命悲剧性地终止了。官方对他在彼得格勒“英国”旅馆死亡的说法是自杀,但当时甚至至今仍有很多关于苏联政府向他施压的传闻。原因是叶赛宁在临终前的几年里为布尔什维克掌权下的俄罗斯的走向而失望,这从他的创作中已可以察觉到。
| www.tsrus.cn/288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