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关系的延续性与发展方针

2012年7月13日
【 字号:
六月初在中南海举行的中俄峰会再次引起了各界对目前莫斯科与北京关系的大量关注,其实这一点很容易理解。
俄罗斯总统普京和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举行会晤。摄影:路透社 (Reuters)
俄罗斯总统普京和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举行会晤。摄影:路透社 (Reuters)
http://tsrus.cn/454361

扫一扫

不难发现,普京回归总统宝座后国事访问的首选对象正是中国。时值2012年末中国最高领导层换届之际,普京此次访华为新世纪稳步增长的两国双边关系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精神食粮”。此外,普遍认为,两国关系事实上早已超出了双边关系的范畴。没有中俄的声音,当今世界国际议程重要事项的讨论几乎是不可能的。目前的叙利亚和伊朗局势就明显说明了这一点。

双方签署了近二十份文件的会谈的实质性结果是众所周知的,不过,倘若提到所谓的“概念性结果”,那么就有几点需要说明。

首先,峰会期间签署的文件反映了近年来当前双边关系更为广阔的模式,这一模式强调了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具有“全面”“公平”“互信”的特性。同时,在中俄四百年来的关系史上,从未有过像对时下两国关系水平如此之高的相互评价。

此外,双方声明称,将千方百计的发展这种关系,包括通过实施去年莫斯科峰会上签署的文件中提出的十年计划。同时,在中国高层领导人即将换届的背景下,普京与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及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的会谈成为其访华的重要部分。双方会谈主要集中在“逐步深化”双边关系的必要性、双方国际协作的意义、两国经济互补性潜能等问题上,强调了贯彻落实双方在合作方面所达成共识的意愿。这一切似乎为北京和莫斯科未来几年计划的延续性描绘了一幅精美的蓝图:原本就稳定积极的两国关系在未来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这种计划似乎完全符合逻辑。对于中俄两国友好、和平、平等、互利的合作来说,很难再有其他选择。两国及两国人民之间根本利益的相符、为实现自身发展在经济和其他方面开展合作的必要性,以及双方在国际舞台上相互支持就可证明这一点。

历史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1960-1980年这四分之一个世纪的对立给中俄两国带来的只有损失。相反,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之后,这种情况显著改善,并且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与新俄罗斯开始建立友好关系,随后建立建设性伙伴关系,从1996年起确立战略伙伴关系。2001年七月中俄两国签署《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本质上为国际法律实践开创了一个双边关系的新模式——建立在国家客观利益基础上的非意识形态的、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平等的战略伙伴关系。

根据该条约,两国用了十多年的时间首次在历史上成功解决了边界问题,在2008年全线标定了边界线。此外,两国还建立了多方位、多层次的交流机制。例如,据统计,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国家主席与俄罗斯联邦总统的元首会晤已举行40余次。约有四十个委员会、小组委员会及工作小组在政府首脑定期会晤机制下运作。双方在安全领域及议会、政党、司法等众多国家机构之间开展战略对话,发展包括联合军演和军事技术交流在内的国防合作。

双方建立起了确保主权和领土完整、尊重各国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等关键问题的定期磋商和相互支持机制。两国互信程度明显提升。中国与俄罗斯的关系互为两国政策的重大优先方向。

两国贸易额在2001年至2011年期间增长八倍,达到近840亿美元。发展战略能源对话,并签署了跨区域投资合作纲要。人文交流亦得到扩大。此外,双方在国际问题上的相互协作已具规模。

这些积极的指标当然不代表两国关系没有问题,没有“瓶颈”。例如,双方经贸互有摩擦,要加强互信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过,由于中俄两国根本利益相符,战略伙伴关系中的“小问题”不见得会对其进一步的全方位发展造成显著障碍。普京在今年竞选期间的一篇纲领性文章中强调,“俄罗斯需要繁荣稳定的中国,并且我相信,中国同样也需要强大成功的俄罗斯”,这种表述并非偶然。形象的说,这一想法早已得到普京访华成果的证实。

作者:谢尔盖·乌亚纳耶夫 (Sergey Uyanaev),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俄罗斯-中国中心”副主任

《透视俄罗斯》网站及其所有方《俄罗斯报》拥有网页发布所有信息和资讯的完全版权。未经过《透视俄罗斯》网站编辑书面同意禁止转载。联系邮箱:info@tsru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