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在世界各大电影节共斩获奖项28个,在73个国家上映,其中包括曾一度只放映本国影片的伊朗等。《回归》讲述的是从未谋面的父亲突然出现在一对少年兄弟生活中的悲惨故事。一个仅在照片上出现过、奇怪陌生人的出现改变了这对兄弟的生活。在这位父亲将孩子们从习惯而安静的家乡带到荒芜人烟的小岛之后,悲剧情节随之展开。
《回归》因其情节设计和所取得的骄人成绩成为一部独一无二的电影。影片故事情节的作者鲜为人知,但它却一举获得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并得以在全世界上映。这部影片中表达了对生活和自然界神秘、且近乎宗教般的理解,而这种理解与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理解一样源于俄罗斯的文化。1962年,塔可夫斯基导演的电影《伊万的童年》获得金狮奖,这是俄罗斯电影首次在威尼斯电影节获奖。
图片:《回归》,2003。
《回归》上映后,萨金塞夫开始被称为21世纪延续“塔可夫斯基意境”的导演。他本人也承认:“作为俄罗斯导演,不可能忽视塔可夫斯基的影响力。从我18岁第一次看他指导的电影起,就再也不能摆脱这些影响。当然,还有许多其他导演也使我获益匪浅,如法国导演罗伯特布列松(Robert Bresson)、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和日本导演黑泽明(Akira Kurosawa)等”。然而,对萨金塞夫影响最大的是意大利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萨金塞夫说:“看过安东尼奥尼的影片《奇遇》后,我体会到某些用言语无法表达的东西,从此不能背弃它。”
萨金塞夫以演员的身份开始了自己的电影生涯。他毕业于故乡新西伯利亚的戏剧学校表演专业,曾在莫斯科参加过多部戏剧和电影的演出。之后,他该行开始拍摄短片。2003年,由他执导的第一部影片《回归》正式上映。这部影片因对爱、失去和成长的细腻体现,在第一次参展中就获得了第60届威尼斯影展最高荣誉金狮奖和最佳新人导演奖两个奖项。萨金塞夫擅用隐喻的电影语言表现情节,在他的另一部影片《将爱放逐》有充分的体现。这部影片上映于2007年,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和最佳男演员奖。影片的情节再次围绕一个破碎的家庭展开。电子刊物《塔吉娅娜日》评论员阿廖娜·杜什卡写道:“如果说在第一部影片中,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父亲和儿子们身上,那么在这部电影中焦点则集中在男人和女人、他和她的对立关系上。这是一个旧瓶装新酒的故事。悲剧的情节来源于男女关系的本质、爱情的脆弱、误解、不接受和不善于原谅。”
图片:《将爱放逐》,2007。
对导演而言,家庭题材的影片重点不在于日常生活,而在于表达形而上的内容。萨金塞夫在接受《通讯员》网站采访时表示:“在影片中体现家庭生活对我来说不是主要的,我想表达另一个层面的东西——人和神的相互关系,不是和家庭成员的关系,但愿这个听起来能让人产生些激情。对我而言,正是这一点是在《回归》和《将爱放逐》中起决定性作用。不是作为社会现象的家庭,而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家庭”。对此,评论家安德烈·普拉霍夫说:“萨金塞夫渴望摆脱现实性,抹去时间和空间的界限。电影情节所发生的时间地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神秘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冒险和象征性是可以存在的。”
在2011年上映的萨金塞夫指导的第三部电影《叶莲娜》中,家庭冲突再次成为影片主线。影片讲述的是一对分属不同社会阶层夫妇的故事。重点也不再是爱情和误解导致的悲剧,而是金钱。欧洲的电影风格常被定义为“厨房电影”,情节大多在厨房展开,人们在那里吃喝交谈。然而在《叶莲娜》中,导演想表现的是自己的思考的东西,比“厨房电影”内容更多。萨金塞夫说:“我不喜欢受体裁的约束,那不是我们在做的东西。我要讲讲我们的团队,我们能够摆脱某些条条框框的界定,或者某些约定俗成的格式”。影片《叶莲娜》荣获多个著名国际电影节奖项和俄罗斯本国电影奖,其中包括第64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评审团特别奖、欧洲最佳剧本奖特别奖和美国独立电影奖特别奖。
萨金塞夫在接受《新消息报》记者采访时说:“故事片就像是可怕或美妙的幻象,观众必须实现从大家都所处的茫然状态中自我觉醒。因此,导演拍摄电影时需要与现实保持相同缓慢的节奏,这才能使观众进行沉思和自我剖析。”
《叶莲娜》电影预告片